80年代中期以来,素质教育在我国逐渐受到广泛关注,并在基础教育领域引发了一场声势浩大的讨论和探索,经过十几年来的酝酿,素质教育的体系的建立已初见端倪。中共中央、国务院“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”标志着推进素质教育已由过去的中小学延伸到各级各类学校;已从学校行为变为全党、全社会行为,变为政府行为;其推进的方式已从经验交流推广上升到科学化、法制化轨道,由区域实验变为在全国全面推进……面对如此重大的发展变化,我们教师队伍的教育观念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。教育观念的转变已成为教师队伍建设的首要问题。一要增强转变教育观念的紧迫感,二要增强转变教育观念的历史责任感,三要把转变教育观念落实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行动上,而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。
21世纪已向我们走来,知识经济的悄然兴起,不仅对现有的生产方式、生活方式、思维方式产生重大影响,也将对教育产生重大影响。21世纪的教育是开放、创新的教育,它的基本特征是培养高素质,具有创新思维,创新能力的人才。而传统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模仿能力为主的,这是与知识经济的发展要求不相符的。知识的无限发展性与学生在校时间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,终身教育将成为21世纪的一把钥匙,教师不仅应教给学生知识,更应教会学生怎样学习,怎样思考;计算机软件的发展、网络技术、虚拟技术的应用将给教育带来巨大的冲击,学生从网络上得到的信息将比老师头脑中的知识要多的多,教师的权威将不再建立在学生的被动和无知的基础上,课堂教学也将失去它独一无二的传播站地位;传授知识的方式和手段也将发生重大变化。“满堂灌”、“填鸭式”,“老师讲,学生听”。“重知识,轻能力”,“高耗费,低效率”的状况必须改变。时代呼唤素质教育的课堂教学模式,传统的教育观念到了非改不可的时候了,我们一定要有这样的紧迫感。
在21世纪的激烈竞争中,没有高素质的创新人才,国力不强,国威不振,就会处处被动挨打,这个苦难我们过去经历过,1999年的科索沃战争中我们尝到过。国运兴衰,系于教育,教育振兴,教师有责,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要深刻意识自己的历史责任,要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,加强学习,转变教育观念,勇于探索,改革传统的教育模式,构建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。唯有如此,才能开拓未来,走创新教育之路,赶上时代步伐,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。
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。在中小学对学生进行“创新”教育不同于科学家、艺术家的“创新”。基础教育的“创新”是对学生进行:能够善于发现和认识有意义的新知识、新事物、新方法,掌握其中蕴含的基本规律,并具备相应的能力,为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全面的素质基础。中小学创新人才的培养取决于具有创新观念和创新能力的教师,教师的教育观念不转变不仅不能培养出创新型的人才,还可能把学生的创新精神,创新能力扼杀在萌芽状态之中。当前,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,首先要实现由传统的“标准件”型的教育观向信息文明时代的“创新”型教育观转变;由重“高考升学”的评价观念向素质教育的评价观念转变;由“师道尊严”“教师说了算”向民主、平等、和谐、同频共振的师生关系转变;由单纯传授知识的教学观向培养学生会学习的教学观转变,重学生主体参与,实现由教到学的转变;由封闭办教育向开放办教育转变,树立大教育和终身教育的观念。
教育观念的转变重在行动。教育观念的转变也是一个渐进,不断深化提高的过程。观念指导行动,行动又深化观念的转变。要加强学习,重视系统的开放性,注意信息、物质、能量的交换,以此来促进教育观念的转变。观念的转变一定要融入教育、教学、管理的每一个环节中去,如此循环,互相促进。只有如此,深化教育改革,全面推进素质教育,提高全民族素质,培养创新人才,振兴教育才有根基。